【蔡婷如╱台南報導】這是間平凡的屋子,40年前用最傳統常見的建材,磨石子地、原木窗框打造的空間,是台灣早期的屋子型態。現在,它一樣很平凡,但因為被一群人保護著,盡力保留原味,再添加一些新東西上去。於是,屋子40年來的故事被保存了,我們也看到台灣早期空間的樣貌。
保存記憶
這間屋子在台南市西門市場裡頭,1樓是店面,爬上坡度約30度的陡峭樓梯,才是居住空間。屋齡40年的房子,建材是當時幾乎每戶人家都見得到的磨石子和原木窗框。說實在話,這樣的屋子,全台灣應該還保留不少,只是都舊了,大家也都看輕了,嫌棄了。當屋子舊了,許多人會選擇重新裝潢,但屋主小五選擇盡量保留屋子的原汁原味。
|
上方空間設計了許多書櫃,收納小五和姊姊們以前閱讀的課外讀物,都是小時候的記憶,雖不稀奇卻很溫馨。 |
|
尋老建材技術維護
點子的發想來自喜好收集老東西的好友游智惟,出錢出力者,是小五和媽媽,負責改建的設計師則是3個去年才從成大建築系畢業的年輕人:張修瑋、廖偉佐和廖期逸。廖期逸說:「我們覺得長期待在一個空間或環境裡,才能真正瞭解房子的特性。」所以一接手,3人就住在這沒熱水可洗的空間長達4個月。
說到這3人,本是同學,還未接手屋子前,就常往台南市內大街小巷鑽,找尋老房子,畢業展也是租個老房子做研究。因緣際會認識了小五,因為理念相合,都想留住老房子風味,即將當兵的3人才接了手,純粹義務性幫忙,誰也沒想靠這賺錢。
保留屋子的計劃,就此展開。小五的媽媽是出納兼女紅。要錢就跟她拿,加上以前在賣布,有一身好手藝,臥房的蚊帳和枕套、背套,通通出自她巧手。空間規劃上,因為主要目標是盡量保留原貌,3個年輕人並未施展設計長才,只是單純絞盡腦汁想辦法修復,或找尋同時代的建材和技術來維護。
屋子是5層樓建築物,但每層僅約10坪大。2樓採光差,最顯擁擠,保留原有黑白拼接磨石子地板、童年學過的鋼琴,重新粉刷原木窗框之外,利用2樓挑高空間,做了個小閣樓,上頭放著小五和2位姊姊童年時代閱讀的書籍,也算是留住小五童年時光的記憶。
|
誰知在陰暗市場樓上,居然還有這般風景,露台成了偷些閒適氣氛的好去處。 |
|
外推廚房採光加分
3樓是餐廳、廚房、廁所和露台。因為外推露台和廚房,是整棟建築物裡最寬敞的樓層,約有20坪大。廚房天花板是透明波浪板,再鋪上一根根竹子,日光灑落,空間有了幾分慵懶。廚房檯面重鋪,因為會做磨石子的人愈來愈少,師傅年紀又大,已無力抹得平整,檯面有些凹凸,小五說:「這也算另一種歲月痕跡吧!畢竟師傅的手藝,是多年累積下來的,有做出同年代的感覺就很好了。」